在社会的广袤舞台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白领”。他们似乎总是处于被忽视的阴影中,尽管他们是社会税收的重要支柱,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奇怪的是,与底层百姓和顶层成功人士相比,他们的存在感总是那么微弱,偶尔的亮相也往往伴随着诸如生活奢侈之类的负面标签。
白领们,其实内心是充满自信的,但正是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尴尬处境。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中的“隐形人”,而这群“隐形人”的处境,实际上颇值得同情。为了寻找归属感,他们选择通过网络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种团结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互助精神的体现。
在西方,人们通过宗教或社区组织来实现这种互助,但在中国,这样的日常集体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公民社会”的概念也才刚刚兴起。在现实生活中,“单位”对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许多人感到自己仿佛游离于组织之外,渴望融入却找不到方向。人是社会性动物,本能地希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这种归属感在“超级女生”风潮中的“玉米”、“凉粉”等粉丝群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现代社会的忙碌节奏让每个人都像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这种状态往往令人不满。西方人或许可以通过宗教组织来寻求解脱,但中国的白领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他们在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满足自己的社交和安定需求。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们难以对实体社区产生归属感,但网络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
白领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办公室政治的复杂性让他们对同事之间的交往保持警惕,而网络上的交往则因为无功利性而显得更为纯粹和安全。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像都市客这样的互助组织为白领们提供了一个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由于白领们经常搬家且工作时间固定,他们很难对实际居住的社区产生深厚的归属感。
而“圈子”这个概念,在社会网络中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打破了传统圈子的界限,使得不同身份和档次的人能够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聚在一起。与摄影爱好者等排外性较强的圈子不同,白领圈子更为开放和包容,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加入,享受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