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三十而立之年,许多人对于职场中的“企业文化”或“企业愿景”这类词汇已经感到麻木。他们深知,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付出薪酬,员工则贡献自己的劳动力或智慧。这种认识,不仅源于他们的职业身份,更因为他们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
作为企业员工,他们按照职位要求履行职责,以此换取相应的报酬。但身为社会人,他们清楚这份报酬并不能完全保障他们的未来。当员工在企业的任期结束,这场交易也随之终止,企业不再对他们的未来承担任何责任。然而,员工却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不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创业可能。
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环境下,职业经理人难免会产生焦虑与倦怠的情绪。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一些企业中,甚至连基本的员工保险都难以保障,更何谈为员工的未来规划?这种职场的倦怠,根源在于他们看不清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前的努力似乎只是在为公司付出,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转化为行业竞争力,对未来发展的助益也将十分有限。
因此,创业成为了许多职业人摆脱焦虑和彷徨的一种途径。他们选择创业,是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更多的保障。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创业人数众多,这固然与机会多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需要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主张。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包括财富、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然而,大多数工作难以满足这些人生目标,工作所能带来的最多是小康或中产生活,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无论是创业还是成为职业经理人,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一场“生意”。人们会根据成本、风险和收益来综合考量。
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创业的机会众多,风险未必高于打工,而收益却可能高出许多。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平均2到3年跳槽一次,中国民企的平均寿命为3.5年,这些都表明企业难以对员工的职业前途做出长期保障。因此,在中国做职业经理人其实风险很高,很少有职业经理人能完全把握自己的职业命运。
相比之下,创业似乎成了一种更为理性的选择。它不仅能带来可能远高于打工的收益,而且在风险上也不见得比打工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创业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长期投资,有望带来更为长久和稳定的收益。在这个社会福利保障有待完善的社会中,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路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职业人生就不值得肯定。职业人生的价值同样需要得到认可和尊重。它需要社会福利保障的完善、企业的成熟稳健经营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来共同支撑。只有这样职业人生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