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人们频繁奔波于家庭、职场、及其他各种社交场合,身心疲惫者大有人在。这就是抑郁症人群逐年上升的社会背景因素。了解易引发抑郁症出现的诱因,可以提前做好心理防御,那么抑郁症人群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抑郁症人群发病原因细分1、遗传基因: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1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2、个性:自卑、自责、悲观等,都较易患上抑郁症。3、环境因素: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抑郁症,如丧偶、离婚、失恋、失业、失去健康等,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4、疾病: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5、其他:有研究证明,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过去,可能会引发抑郁症及焦虑症。并且饮食上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可能引起抑郁症状。总的来说,抑郁症人群的发病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不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城市的单身人群约有75%情绪不佳,其中22.2%感到孤独寂寞,30%有焦虑、疲倦、压抑和挫折感,13.9%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生活、婚恋压力、心理负担以及性压抑已成为威胁其健康的潜在杀手。调查显示,以30岁以上未婚男性和27岁以上未婚女性为对象,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重庆等十城市共采集有效问卷160570份。其中男性占54.3%,女性占45.7%;大专以上学历占被调查者的81.6%,中专以下学历占18.4%;年收入5万人民币以上占54%。被调查者中17.6%有稳定的性伴侣;31.4%以自慰方式解决性压力;3.9%使用情趣用品。调查发现,该群体女性乳腺疾病、妇科疾病以及激素水平紊乱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男性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发病比例较高,均已超过肥胖症、高血压、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病。专家指出,30岁以上单身女性更易受到妇科疾病的侵扰,去年健康体检人群数据表明,这一群体乳腺增生平均检出率为46.12%,宫颈炎平均检出率达到40.96%。压力大、睡眠不良、生活没规律,都易导致内分泌紊乱,而未生育、哺乳也是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性生活可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数量、促
本文探讨了集体心理治疗在失恋疗愈中的应用与益处。通过将有相似问题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团体咨询,失恋者能够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释放痛苦、换位思考并发现新的解决问题途径。此外,集体心理治疗还能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同感,淡化创伤感,并促进成员间的经验分享与取长补短。这种疗愈方式对于帮助失恋者重新找回自我、积极面对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关于情绪消沉与癌症患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情绪消沉的癌症患者死亡率较高,但科学家强调这并非定论,而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文章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包括压力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消极情绪导致的治疗不配合等。同时,文章也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这一发现,避免误解,并强调关注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关注全球日益严重的抑郁症问题,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及专家的观点,指出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文章还介绍了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筛查量表作为科学评估工具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通过本文,我们呼吁大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应对抑郁症这一全球性挑战。
本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普遍性及其主要表现,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的缺失与社交的退缩、自我价值的否定、精力的衰退与身体的疲乏以及睡眠与饮食的紊乱。文章呼吁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并强调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重要性。
本文探讨了如何应对做事时产生的烦躁情绪。通过心理准备、合理规划任务顺序、分段处理复杂任务以及坚定信心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消除烦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策略有助于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文探讨了婚外情产生的根源,指出婚内情感的不满足是主要原因。通过三个不同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夫妻双方在婚姻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增强交流与理解、注入新鲜感等方式来维系婚姻关系。文章强调了面对问题、积极解决的重要性,并呼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为婚姻创造持久的幸福与满足。
本文探讨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如何合理安排睡眠时间的问题。以肖先生为例,分析了透支睡眠时间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睡眠的具体措施。文章强调,直面现实、调整心态是保证高质量睡眠的关键。通过了解自己的睡眠需求、调整生活方式和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享受健康的睡眠。
本文探讨了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通过引用马云成为首富后的心声,引出了心理学界关于金钱态度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四种不同的金钱态度,并分析了它们对幸福感的影响。最后指出,真正的幸福并非仅仅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是与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以及如何在金钱与内心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密切相关。
本文探讨了完美主义者的不同类型及其对生活、健康和情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导致工作狂、失眠、健康问题增多以及心脏病风险上升等负面后果。文章提醒人们要在追求完美与接纳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适度追求完美以激发潜力,同时学会寻求帮助和培养乐观性格以应对挑战。
本文报道了英国导盲犬机构对2061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新调查,发现做一次慈善能让人们的精神振奋长达24天。无论是捐款还是花时间帮助他人,这种利他行为都显示出积极的心理效应。女性对做慈善的反应更积极,快乐时间普遍比男性长。此外,过去一年中为慈善机构捐款的人幸福感更高,内心更平和。文章呼吁人们通过参与慈善活动传递正能量,提升自我幸福感,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误解和滥用心理术语,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心理障碍。文章强调了心理障碍诊断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同时提供了一些初步自我判断的方法,包括关注症状持续时间、观察心理紊乱与失调的症状、注意痛苦感的出现以及考虑文化适宜性。最后,文章呼吁人们在感到心理不适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韩国首尔市政府针对市民心理健康问题,推出了一项名为“您的心,怎么疼了?哪里不舒服?”的活动。通过特设的“心灵药方”自动售货机,市民可以选择相应的心理问题并获得处方盒,内含诗歌、电影名单等舒缓心灵的物品。此举旨在缓解市民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受到了广泛欢迎。市政府计划增设更多售货机以满足需求,为都市人提供心灵关怀的新途径。
本文探讨了高敏感体质与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引用了杨绍民医师的观点和著作。文章介绍了高敏感体质者的特征,包括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和情绪波动,并提供了三种简易判别方法。对于这类人群,建议通过定期减压和休闲活动来避免负面情绪累积,同时强调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重要性。
本文探讨了现代生活中面对疲劳时的一种有效策略——借助团队的力量。通过引用美国心理中心网的报道和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的实验,文章阐述了团队合作在缓解疲劳、提高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文章建议,在疲惫时选择团队合作,不仅能减轻个人的负担,还能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心态。
本文探讨了六种可能危害身心健康的不良心理,包括过度的自我中心、嫉妒、贪婪、阴险、忧郁和怀疑。这些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行为,更可能导致家庭失和、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各种疾病的滋生。通过自我反省与调整,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这些不良心理的困扰,从而拥抱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本文探讨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问题学生”和“不良青少年”现象,特别是孩子沉迷网络和网络强迫症的问题。文章强调了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异常行为,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专家建议通过深入心理互动,引导孩子转变错误认知,有效应对生活挑战,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健康成长。文章呼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确保孩子不受不良因素影响,走向优秀的人生道路。
本文通过一项涵盖1071人的在线调查,深入探讨了男性和女性在初吻时的内心活动。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人们在初吻时有着丰富多样的想法,从对初吻的好奇和期待,到对口气的担心,再到对接吻技巧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无不体现了初吻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文章还指出有近20%的女性在接吻时会有想笑的冲动,揭示了初吻不仅具有亲密性,还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幽默感。
本文深入探讨了恐惧症这一精神官能症,从定义、成因、诊断标准到具体表现进行了全面阐述。恐惧症让患者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产生莫名的恐惧,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分析恐惧症的多种成因,揭示了其背后的复杂性,并强调了关注与理解恐惧症患者的重要性,以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