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同居现象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随着网络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同居房的报道引发新一波讨论,我们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现今社会对于未婚同居的包容度已显著提升。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这一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还是我们的观念正在悄然变化?
曾经,“同居”这个词足以让人惊愕,甚至让人感到羞愧。然而,在社会不断前行的脚步声中,我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从最初的谴责,到宽容,再到如今的某种程度上的“默许”,同居俨然成为了一种新风尚,甚至被一些新青年视为爱情胜利的标志。
社会的演进带动了性观念的变革,传统的婚恋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生出现“性早熟”,中学生“早恋”成风,而大学生则开始选择“同居”。据相关心理调查显示,高达70%的大学生并不反对婚前同居,这一现象正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18-25岁的黄金年龄,他们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层面都日趋成熟。在这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伴随着一些残存的幼稚性和对诱惑的抵抗力较弱的特点,以及性生理成熟期的提前,不少大学生已经有了性经历。因此,大学生走向同居之路似乎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
许多人将同居视为爱情的象征。当前的大学生在智能、本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他们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性冲动。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同居者都发生过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占比不小,此外,边缘性行为的比例也相当高,几乎与谈恋爱的比例持平。
最近的一项涵盖12所大学的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应秉持“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的观念,这是一种“两情相愿、无需谴责”的爱情观。同时,许多学生对大学生同居现象持宽容态度。另一项针对全国2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这一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少有学生反对谈恋爱或同居。一些学生认为恋爱是正常现象,但现在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非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或是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作祟;还有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同时与多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甚至与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表示,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态度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浪漫的电影大片、玫瑰色的情人节、偶像剧的经典情节,还是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感情话题,都让年轻的心灵为之跳动。更何况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无论是恋爱还是同居,他们都具备判断力,并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环境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发达使得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他们对性的认识也更加前沿。这种前沿认识与社会中一些传统的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虽然大学生结婚已被社会认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这反映了一种新制度与旧观念、旧制度之间的磨合过程。因此,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条件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时,选择外出租房居住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