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相由心生”,这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本文旨在探讨人们如何基于外貌做出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实现预言的魔力
想象一下,当你对某人形成了初步印象,比如觉得他“不可信”,这种预测会如何影响你的行为?你可能会对他保持警惕,甚至有所防备。Perrett指出,这种基于外貌的偏见会引导我们走入“自我实现预言”的怪圈。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期,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使得预期成真。比如,那个你原本就觉得不可信的人,可能因为你持续的猜疑和冷漠,最终真的变成了你眼中的“不可信”之人。
二、外貌与性格的塑造
外貌真的能预示性格吗?Perrett的观点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婴儿出生时就展现出强烈的男性特征,那么父母和社会在抚养过程中可能会更强调其“男子汉”的气质。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塑造可能真的会让这个孩子在成年后展现出更加“大男人”的举止和性格。
三、娃娃脸的悖论
然而,外貌与性格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对于那些长着娃娃脸的人来说,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虽然娃娃脸通常容易激起他人的怜爱和照顾之情,但长着娃娃脸的人并不一定就天真无邪。事实上,一些长着娃娃脸的男性,如著名的黑帮教父艾尔·卡彭,其性格和行为与外貌形成了鲜明对比。心理学家Zebrowitz称这种现象为“自败预言效应”,即这些人可能因为厌倦了别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而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以打破预设期望。
四、表情与性情的烙印
我们常说,经常生气的人脸上会“写”着愤怒。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发现,性格乖戾的老人即使尝试摆出中立的表情,也仍然会显得生气。这是因为长期的情绪表达会在脸上留下痕迹,形成我们常说的“面相”。达尔文也曾指出,不同的脾性会导致人们频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从而塑造出各自独特的面部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的外貌与性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我们对他人外貌的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另一方面,我们的性情也会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塑造出我们的外貌。因此,在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和全面,避免以貌取人带来的误判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