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的三个月,是考生们等待成绩和招生录取的漫长时光。这段时间,他们既充满期待,又难免焦虑,心理与生理都可能出现不小的波动。为了帮助孩子们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我们采纳了云南几位著名心理专家的建议,供家长和考生们参考。
一、对于“放纵型”考生,要留心生物钟的调整。
高考一结束,不少考生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各种娱乐活动中,如看电视、上网、睡懒觉或外出旅游。然而,过度的放纵可能会乐极生悲,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代万华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形成的规律作息,若在考后突然被打破,甚至昼夜颠倒,这种急剧的变化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一大负担。因此,建议考生们在放松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生活规律,做到“放纵有节,松弛有度”。
二、面对“抑郁型”考生,需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
有些考生在考试后感觉发挥不佳,预估分数后更是担忧无法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们可能会陷入失落、害怕失去的情绪中,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心理专家曾汝弟指出,这类考生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情绪持续低落,甚至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及时捕捉这些情绪信号,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防止他们走入心理误区,发生不可预测的极端行为。
三、对于“茫然型”考生,要引导他们规划生活。
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可能会选择长时间睡觉,但醒来后却感到更加迷茫。
心理专家陈凌娜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参加运动、社交活动,或者参与一些家务劳动。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走出迷茫,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适度的阅读、听音乐或结伴郊游也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专家们对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更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其次,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灵健康与成长快乐;最后,平时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