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理危机研究
在英国,有一项针对8243名同龄男女展开的研究,这些人都出生于1958年3月的同一周,并且有着相对完整的心理健康记录资料。
据悉,这些研究对象分别在7岁、11岁、16岁、23岁以及33岁的时候,接受了相关机构所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其中,在23岁之前,他们的心理状况相关信息是由老师或者父母来提供的,而到了23岁之后,相应的调查则由他们本人亲自填写。等到45岁时,他们又受邀来谈谈自己工作方面的情况以及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经过观察分析后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年幼阶段,如果儿童常常表现出过度悲伤、焦虑以及畏惧等情绪,那么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他们就更有可能出现“不堪重负”的情况。当这些研究对象步入40岁左右的年纪,要是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相较于其他人而言,他们会更容易陷入沮丧和焦虑的状态之中。
巴兹与伦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斯蒂芬·斯坦斯费尔博对此做出了解释,那些在儿童时期就存在抑郁、焦虑问题的人,成年之后从事低层次工作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低层次工作往往有着恶劣的工作环境,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引发中年阶段的心理危机。比如说,要是从事的工作强度很大,而且自主性又比较低,那么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提高2-4倍,另外,和同事、上司关系比较紧张的人,同样也会面临这样的风险。
剖析儿童心理问题隐匿性特点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划分成“内向性行为”和“外向性行为”这两种类型。“内向性行为”问题涵盖的范围除了抑郁与焦虑之外,还包括自卑、害羞、冷漠、过度敏感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而“外向性行为”问题呢,常常表现为暴躁、有破坏等暴力倾向。 有“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学校里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他人以及集体所产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小了,不像那些存在“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学生,总是爱惹麻烦,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这种沉默寡言、孤僻离群、逆来顺受的性格,却会对这类儿童心理以及智力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关研究也表明,存在“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儿童,常常会遭受挫折,内心觉得自己很失败,所以他们很少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便有时候他们的想法是很有价值的。然而,正是这种类似“防御性”的姿态,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
强调及早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斯蒂芬·斯坦斯费尔博表示,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诸多困扰,所以要尽早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毕竟心理问题会对学生通过考试、获取学历证明产生阻碍,进而让他们没办法得到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机会。 “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让学生变得缺乏自信,失去进取心。等他们成年之后,往往就会去选择那些自己觉得更能够胜任的低层次工作,可与此同时,却要忍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他还提到,“学校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对这些学生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并且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从业方面的建议。” 而且这项研究还显示出一个情况,那就是幼年时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那些研究对象,不光是在事业方面发展得不如意,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样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像长期居住在廉租房、身体病痛不断、没有伴侣等这些因素,都会极大地激化他们在中年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