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格心理以及思维模式方面出现的状况,往往早在他们踏入校园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它被种到广袤田野(学校这个大环境)之前,其实就已经在最初的花盆(家庭环境)里开始孕育出不一样的模样了,所以说啊,一个人在教育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大多是来自家庭这个根源之处。
举个例子吧,现在市场上的教育形式那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就像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而孩子呢,他们就如同还没什么辨别能力的小顾客,根本没办法自己去挑选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呀,更谈不上为自己决定未来的命运走向了。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家庭成员对于教育有着怎样的观念,那可直接决定了会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就好比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那种全封闭的学校,在那里,教育就像是把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就像把食物一股脑儿放进冷藏器一样,缺乏生机与活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候,咱们可不能光去指责那所剥夺了孩子快乐、让孩子变得压抑的学校呀,而是得好好想想,家长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说到底,还是家庭在起主导作用呢。
再来说说日常生活里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影响深远的事儿。我见过不少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那态度真的是挺让人无奈的,完全不懂得尊重孩子,还把孩子当成逗乐的工具呢。
我记得有一回,一个才两岁多的小娃娃不小心被烫到了,疼得哇哇大哭,嘴里却喊着“冷死了”,这本来是挺让人心疼的场景呀,可家里的那些大人呢,居然还以此为乐,哈哈大笑起来。孩子当时得多委屈、多无助呀,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对事物的认知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呢。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妈妈特别认真地在给她一岁多的宝宝讲解蓝色。她特别耐心地说:“宝宝,你看呀,天空是蓝的,气球是蓝的,妈妈衣服上的小点也是蓝的哦。”说完还指着自己衣服上的蓝点问宝宝:“这是什么色呀?”结果宝宝回答不上来,妈妈呢,又不厌其烦地从头开始教,把一堆概念,像天空、气球、衣服、小点等等,一股脑儿地又重复了一遍。要知道呀,对于一个语言系统还没发育成熟的小宝宝来说,这就太难啦,孩子根本没办法从这么多复杂的概念里准确挑出“蓝色”这个词,更没办法把“蓝色”这个词和实际看到的蓝色对应起来呀。妈妈越用心教,孩子的小脑袋瓜反而越迷糊了呢。咱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孩子长到六岁,妈妈一直都是用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孩子脑海里关于各种概念的理解就会乱成一团麻呀,这种混乱很可能就会一直留在孩子的人格状态里,变成以后学习和生活路上的绊脚石,让孩子在面对新知识、新情况的时候,总是比别的孩子更吃力呢。
所以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无处不在,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孩子成长的这块“璞玉”上一点点雕琢着,雕琢出什么样的模样,可全看家庭这双“手”怎么把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