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我深刻感受到,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使患者处于被动状态,病情容易反复。而结合心理治疗,患者能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不再局限于病症本身,而是深入到“治心”的层面,从而显著提升并稳固疗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虽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纠正大脑相关高级神经通路的生化与心理功能。
面对众多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呢?根据临床反馈,以下方法深受患者欢迎,且效果显著。
一、引导患者宣泄情感。抑郁症患者往往因积压的情感无处释放而加重病情。在心理治疗前,他们渴望被理解,却无处诉说。因此,医生应提供一个宽松、保密的环境,以平等、热情的态度接纳患者。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引导患者将内心的痛苦与心声倾诉出来。在患者流泪时,医生应鼓励其让情感自然流露,不必克制;当患者不知从何说起时,医生可引导其从某个事件开始,或选择最痛苦、最重要的话题展开;若患者意犹未尽,医生可与其约定下次交谈的时间和内容。宣泄疗法的核心在于让患者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被接纳、认同的轻松与释然,同时逐渐卸下心理防备,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二、与患者共同诊病。了解病情是患者的迫切需求,也是心理治疗的第二个重点。若医生仅按医疗程序进行诊断,患者可能难以完全信服,导致治疗受阻。因此,医生可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交予患者,让其对照自身情况,再针对特异症状进行解释。这样做不仅满足了患者的潜在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其忧虑与彷徨,增强了与医生的信任与互动。共同诊病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它在医患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扫除外围心理压力,使治疗更加深入。
三、进行认知治疗。从心理层面分析,抑郁症患者的深层问题在于其病理性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如同有色眼镜,导致患者感知错误、情感及行为异常,并间接影响生理生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任务。医生需帮助患者识别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引导其用事实检验认知假设,并通过改变行为来纠正认知偏差。通过这一过程,患者能够摘下“有色眼镜”,走出迷茫的境地,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从而客观地看待自己、世界和未来,实现疾病的根治。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患者所期望的并非教条式的说教或一成不变的治疗方式,而是需要医生将自身的人格、素养、经验与理论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