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情感的小宇宙,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试图用各种方法去安抚、去制止,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接纳。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孩子一有情绪就大吼大叫,我尝试理解他,可是他还是哭个不停,接纳似乎并没有用。”接纳,被我们误解为是让孩子止哭的工具,而实际上,它的本质是一种深深的理解与滋养。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因为心爱的东西被拿走而大哭时,我们是如何回应的?是简单地说“别哭了,没事的”,还是尝试理解他的感受,告诉他“你的东西被拿走了,你一定很难过吧,我在这里陪你”?前者是同情和劝导,后者才是共情和接纳。
接纳,不是要求孩子立刻停止哭泣,而是允许他有自己的情绪。它意味着我们理解孩子的经历,允许他表达哀伤、愤怒或任何其他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爱。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实践中会觉得接纳“没有用”呢?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接纳的含义。我们往往带着焦虑去接纳孩子,希望他们尽快从情绪中恢复过来。这样的接纳是假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控制住自己的焦虑。真正的接纳是允许孩子在情绪的泥沼中挣扎,而我们作为陪伴者,在一旁默默守护。
接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涵容。当孩子被这样滋养后,他们会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内心的力量,从而有能力走出哀伤、面对挫折。
因此,让我们学会真正地接纳孩子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允许他们在我们的理解和陪伴中逐渐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